黄河云雕

黄河云雕

国家级绛州剔犀技艺

黄河云雕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男,汉族,1964年8月生,山西省闻喜县人。2011年6月,漆器髹饰技艺(绛州剔犀技艺)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,项目编号Ⅷ-127。2012年12月,何俊明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剔犀是一种漆器工艺。由于其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,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,故得名“剔犀”。该工艺源于唐代,目前只有山西省新绛县尚存该技艺,保护单位为新绛县黄河云雕工艺厂。何俊明1979年进入山西省新绛县工艺美术厂工作,通过刻苦学习,掌握精通了“剔犀”的全套生产工艺流程,1993年又筹资开办黄河云雕工艺厂。何俊明坚持沿用古法来熬制大漆,固守使用非常难采集的天然大漆,保护了该项工艺的纯正技术。他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古老工艺设计,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图腾、祥纹、壁画等艺术作品,创作出大批全新设计图稿,通过改进制作工具和雕刻手法,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。代表作品有“剔犀八方如意大鼓”、“天然大漆如意鱼盆”等。        

这里,虽然面积不大,

却有着一千四百年的历史。

清朝末年,战乱频发,皇室衰败,

服务于皇室的宫廷匠人纷纷解散。

而此时的绛州手工业仍处于繁荣时期,

于是宫廷匠人纷纷汇集于此重操旧业。

绛州向来就有“七十二行样样有”的说法,

其亦被称为“七十二行城”。

来自天南地北的手工艺得以在这里存活,传承至今剔犀,便是这众多技艺的一种。

剔犀,全名绛州剔犀髹饰技艺,

髹饰是指使用大漆制作器物,

而剔犀则是漆器雕刻的一种技法,

绛州剔犀花纹简洁明了,

仅以线条流畅的云纹、卷草纹、剑纹为主,

却将“乌间朱线”的纹理凸显得行云流水,浑然天成,

通体油亮,散发着古朴浑厚的气息。

何鹏飞是个手艺人,而他最拿手的便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剔犀。

生活在浓郁的漆器艺术氛围中,

何鹏飞从小便对对漆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

自幼便随其父亲——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俊明大师学习绛州剔犀技艺,

如今何鹏飞在剔犀艺术方面亦有所成,

儿时的兴趣,成了他一生坚守的事业。

剔犀需要完全以手工打磨完成,是一项磨性子,耗时间的手艺。

在胎骨上有规律地交替涂抹100至200层黑红两色的大漆,

再用剔刀在漆面雕刻出云钩、剑环、卷草等中国传统图案,

刀口的断面显露出的规则流畅的黑红漆层,

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。

它的美简单,简单到只有黑红亮色和流畅的线条,

它的美繁复,繁复到百余层的大漆叠加,厚积而薄发。

熬漆是制漆的第一步,是剔犀的开始。

通过高温和不断的搅拌,去除生漆中的水分和杂质,

使大漆转变成透亮的棕红色熟漆,以增大漆的韧性,在后期剔刻时不易脆裂。

制作一斤大漆需要消耗三斤生漆,

熬好的大漆也要经过反复多次地过滤,细密的纱布倒入大漆,

由两人分别把它固定在手搅架上,向相反方向用力旋转,

才可得到丝滑如绸缎一般的大漆。

何鹏飞之于漆器有着严谨的作风,

对于剔犀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容不迫、一丝不苟;

从采漆到成器,一件好的作品往往需要两、三年的时间,

而经时间打磨的漆器,

会逐渐褪去乌涩,变得愈发鲜艳透亮。

髹漆百层,光阴半载,

即使一枚小小的象棋,也需要一年时间方能成器,

成器,

靠的不仅是匠人的技艺,更有时间的磨砺。


提示信息http://mall.shidaijiyi.137idea.com/user/be49876f-a9e8-fdd2-0177-b39bf2c848d5